給自己,給一切一點時間。
初生嬰兒二十四小時只需要吃和睡;孩提時期只要忙著玩;後來進了學校上課學習考試補習,剩餘的時間不多但終究還是屬於自己的。然而年紀越大越覺得時間不夠用,懷疑世界是不是因爲溫室效應還是太陽系變遷開始更瘋狂的轉動:一天二十四小時為何不如孩提時那般漫長?
過往寄一封信需要等鴿子慢慢飛到你身邊,反复來回就是好幾天。那時候的人啊,寫封信一來一回就是半個月亦或者一個月卻也心裡滿滿的。後來網路讓電子郵件几分鐘内就抵達你的郵箱。只是沒有人會無時無刻的開著電腦檢查信箱,於是等待依然令人輕易忍受。後期過分聰慧的智慧手機進一步謀殺了人類的耐心,從此等待和失聯成了一種罪。一秒來回的溝通再也不講求内涵,反正要知道得更多,下一秒就可以得到。
期待變得多麽的廉價,時間在被節約的前提下卻變相的讓等待變得非常醜惡。現在就要,現在就要達到是一種常態。反觀只要不是“現在”的一切都被自動歸類為遲到和失敗。專注很廉價,斜杠成王道。每一秒同步發生的事情都讓人想要插上一脚,若能夠分身同時做完所有事情就更美妙,腦袋轉啊轉的幾乎沒有一刻能夠停的下來。
慢下來做些沒有實質意義的事情變成是一種奢侈,誰還有閑情陪你一來一回的寫信寄信,努力的濃縮資訊讓你理解這几個星期的自己過得好不好?
在每一個放慢脚步的時刻都必須與焦慮抗爭,世界對於時間的觀念讓人覺得自己只要慢下來就將與這快速前進的世界脫軌。看一本書,聼一首歌,寫一篇文章,發呆,看一部電影。這些簡單的小事情竟然開始變得如此奢侈。
我們每日每日的與時間賽跑,然後跑啊跑的始終跑不到終點。
我在想,時間會不會因為年齡增長而被稀釋了?這麽説吧:五歲的時候一年是我人生的五分之一,那很漫長。十五歲的時候一年就成了人生的十五分之一。是歲數稀釋了時間的概念,讓我們感覺五年其實并沒那麽遠。但可笑的是人們説的永遠和未來卻始終沒那麽近。
無力無奈的在追趕中某一日突然明白了什麽:雖然人都説珍惜每一個當下,我們或許沒有那麽多明天。只是,當人們把一切看得太短淺,會不會也就這樣錯過了長遠的可能性。
Give it some time,別什麽都急著做決定。每日每日與時間角力的時候,偶爾也放鬆自己隨著時間流動。你現在還看不到的,時間會在與你散步的時候,告訴你。
p.s
最近在退後與等待中看到了許多美好的事情。土話一句,別焦慮,該來的會來,穩穩地走,總會抵達的。